苏州缂丝织造技艺 扩展

  • 项目编号:
    SZ-06-Ⅷ-0056
  • 类别:
    传统技艺
  • 类型:
  • 发布日期:
  • 更新日期:
  • 荣获:
   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
  • 颁发机构:

 
 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,苏州市一批苏州缂丝织造技艺扩展项目,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。
  缂丝,是一门古老的“通经断纬”的织造技艺。由于织造的作品图案与素地接合处微显高低,犹如镂刻而成,故又称“刻丝”。其成品正反如一,堪称“织中之圣”。缂丝历史可追溯我国汉唐时期。南宋时,苏州缂丝生产也已具一定规模,并负盛名。明代,苏州缂丝形成了自已的风格。名工朱良栋缂织的《瑶池献寿图》轮廓清晰,尤为冠绝。明代缂丝还为朝廷制作皇帝的龙袍,其代表作有北京定陵出土的万历龙袍。清朝廷在苏州设织造局,专门督造锦缎、剌绣和缂丝。清代缂丝往往采用缂、绘相结合,别具一格。苏州缂丝产品被传到日本。到1949年前夕,由于社会动荡,百业凋零,苏州缂丝几乎到了濒临失传的境地。
1949年后,苏州缂丝枯木逢春。1954年3月成立了“苏州市文联民间艺术剌绣小组”,邀请了缂丝艺人王茂仙、沈金水、张玉明和徐祥山等进行缂丝制作。1956年,苏州刺绣研究所招收了20多名青年学徒,先后缂织了一批缂丝艺术品。1963年,缂丝艺人王金山应邀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复制宋代缂丝作品三年,先后复制了南宋缂丝名家沈子蕃的《梅鹊》、《清碧山水》和缂丝名家朱克柔的《牡丹》、《蝴蝶山茶》等。在八十年代又研制成功双面异色异样缂丝、双面三异缂丝和缂丝缂毛等作品。
  20世纪70年代,苏州先后建立了苏州缂丝厂及吴县东山、陆墓、蠡口和黄桥缂丝厂,生产缂丝艺术品和日用品。进入80年代后,缂丝和服腰带大批出口日本,从事缂丝人员达一万之众,缂机上万台。至90年代初,缂丝品出口日趋萎缩,大部分企业停业转向。如今,从事缂丝生产的企业仅有苏州剌绣研究所有限公司、王金山、王嘉良等大师缂丝工作室及光福、黄桥等地民间艺人。
缂丝织造,只需一台木机,几十个装有各色纬线的竹形小梭子和一把竹制的拔子。但织造一幅作品,往往需要换数以万计的梭子。缂丝的工艺流程有:落经线、牵经线、套筘、弯结、嵌后轴经、拖经面、嵌前轴经、捎经面、挑交、打翻头、箸踏脚棒、拦经面、画样、摇线和修毛头等。缂丝的织造技法为:结、掼、勾、戗、绕、盘梭、子母经、押样梭、押帘梭、芦菲片、笃门闩、削梭、木梳戗和凤尾戗等。
  缂丝素以制作精良、浑朴高雅、艳中且秀的特点,在丝织品中被列为最高品级,在世界上享有盛誉。苏州缂丝是苏州吴文化的一个品牌,又是苏州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,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。
  ​​​​​​​苏州工业园区仁和织绣工艺品有限公司为该项目保护单位
 

申报地区或单位:
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

保护单位:
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